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制造業延續穩定擴張態勢。但其中,制造業購進價格指數仍處于較高水平,高于出廠價格指數9.8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原材料價格增速明顯高于產成品價格,企業利潤空間繼續承壓。成本控制仍將是工業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重要命題。
供應鏈作為工業企業核心成本支出之一,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工業企業采購成本約70萬億,其中工業品包含的MRO等間接物料、原材料等直接物料,采購成本不低于30萬億。過去受制于技術限制,工業品供應鏈存在著大量“效率洼地”,拖緩企業運營管理效率。例如工業品品類數以百萬計,僅采購商品尋源就需要耗費1-2周時間,再疊加工廠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社會物流難以直接送達等因素,使得工業品采購周期過長。而工業品又是工業日常生產運營的基礎保障,必須可隨時更換、補充,因此企業不得不通過加大庫存的方式確保生產安全。但過高的庫存,又會占用企業大量的資源和資金成本。
聚焦工業企業供應鏈管理痛點,近日京東工業品連續推出兩套數智化解決方案:工業品專屬采購管理平臺——“京東工采”和“智能供應鏈決策體系”,以技術服務幫助工業制造業企業“降庫存、控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精細化運營管理水平。
京東工采從企業需求出發構建拉式供應鏈,實現從“人找貨”到“貨找人”
工業品因品類繁多、規格參數復雜、描述缺乏“統一標準”帶來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一品多商、一品多價現象普遍,大大提高了工業企業采購時的選型、尋源難度。
例如型號為9001的防護口罩,在某大型能源企業的采購管理平臺便顯示300余種,不僅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交付方式、發貨周期、履約服務等隱性要素也不能全然呈現,給工業企業采購管理決策造成困擾。
對此,京東工業品發布了工業品專屬采購管理平臺——京東工采。
不同于企業通用物資采購平臺上,由不同的供應商先上傳商品信息到管理后臺,企業客戶通過品類、型號等關鍵詞搜索之后,再自行在供應商中進行層層篩選的“人找貨”模式。京東工采以墨卡托的MKU為基礎,重構了一套“以企業需求為中心”采購流程。企業客戶只需選定對應品類,輸入規格、型號及參數,系統就會基于客戶需求,權衡成本、庫存、履約交付能力等多種決策因子,選擇最符合需求的供應商進行精準推薦,將低效的“人找貨”模式升級為“貨找人”。
以“智能大腦”協同外部資源,幫企業“決策”最優價值的交付路徑
不同于個人消費品,工業品專業性強,部分還存在易燃易爆、超大超重等特點,對于運輸條件有著嚴苛的需求。而工業企業采購往往會涉及大量商品種類,單一供應商通常難以滿足需求,必須整合大量的行業資源對整個交付過程進行定制。
如何快速從數以萬計的產業鏈資源中,按照實際需求快速找到資源配置的“最優解”就成為工業采購供應鏈履約環節的挑戰之一。
針對這一問題,京東工業品通過“智能供應鏈決策體系”建立了一套開放的數智化工業品供應鏈服務網絡,為企業提供“智能大腦”,提高外部協同效率。具體來看,在倉配履約環節,將多平臺、多品類、多訂單的集單尋源和集單配送“化零為整”,避免多供應商分散履約帶來的低效率交付體驗;協同品牌廠商、三方供應商以及屬地服務商現貨及期貨庫存,打通倉配資源進行統一調度,達到資源優化和供應鏈效率提升。
在整合第三方資源的同時,京東工業品還通過自建部分基礎設施,提高供應鏈的履約交付質量。目前,京東工業品已建立三大基礎設施——企配中心、前置倉、智能終端。這些基礎設施將深入工業企業園區、廠房,企業員工在生產現場有需求時可“隨用隨取”,依據過往工業物料消耗數據和企業庫存計劃,更科學有效地進行物料管理。同時,智能終端后臺與企業采購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實時互聯,有效避免企業事前批量采購帶來的資金及庫存占用,實現供應鏈管理“零”庫存。
當前,工業企業正加速應用數字技術、探索工業互聯網的落地路徑。采購供應鏈作為工業企業生產的前端環節,一方面與企業內外部都有著很強的協同性,能夠有效消除“數據孤島”,另一方面轉型成果可通過成本下降、庫存周轉率提升、交期縮短等數據直觀體現,更適合作為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切入點。而通過供應鏈數智化解決方案,京東工業品將持續為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價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