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進步發展,機器人的應用開始從工業場景走向大眾生活,例如商業場所、家庭社區、醫院等,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領域。相關機構曾經預測,未來可能有一半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觀眾的普遍擔心。
近年來,機器換人已經成來社會人們關注的焦點,機器人科技公司正在推動其產品和技術的應用,并衍生出機器人餐館、無人商店、機器人送快遞等新的商業模式。AI與機器人的結合,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能力,代替人類工作的范圍也得到了擴展。
機器人對于人類未來工作的風險,業內有不同的聲音,例如霍金生前發表的人工智能威脅論,伊隆馬斯克也指出AI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更有人認為過度自動化是一個錯誤。那么,在今天的就業中,機器人化或更廣泛的自動化意義是什么?
機器人真的會破壞就業?
近期,不少媒體的文章中都提到一個可能違反直覺的結論,先進自動化和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根據德勤2017年的一份勞動力研究報告,英國的自動化在過去15年中創造了350萬個高技術工作崗位。歐洲經濟研究中心也表示,到2021年德國工業就業人數預計將增長1.8%。
這些增長預測主要基于兩個驅動因素,其中一個是機器人技術實現更先進的自動化,使得制造企業能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最終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并創造額外的就業需求。
此外,盡管工廠中生產線上重復性勞動都的采用自動化,企業仍然需要創造性的崗位,需要分析判斷和解決一些特殊問題。尤其在工廠變得越來越復雜的趨勢下,需要更多有思想的人來與機器人一起工作,以提高工廠效率和靈活性。
未來人與機器一起工作
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并不是唯一的選擇,業內有人認為人機協作才是未來趨勢。舉個例子,在汽車工廠里,工業機器人每天可以生產數千個汽車部件,但機器人只能執行部分的工作,人類工作人員負責對于部件進行最終檢查,這就需要分析、判斷和決策。雖然提升了自動化,但工廠的人員可能是在增加的,因為車廠需要一些工人負責處理更復雜的汽車組件。
當然,有些行業的情況可能不同,例如服裝等行業的許多工作都會消失,因為機器人可以更高效,更精確地工作。不過,通常企業不會一次性將所有工作的任務都自動化,這樣就有時間讓工人接受必要的培訓以提升他們的技能。
未來,雇主和政府可能會推動再就業培訓,讓工人參與管理機器人的工作,或者是進入創造性的工作崗位。自動化技術提升了生產效率,最終是讓工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但這種好處應該惠及大眾的,未來生產力的提高,可能讓人類工作更輕松,花少量時間獲得更多的報酬,例如每周只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