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造船業為何變得困難重重?
危機突襲,引發“訂單斷崖”遭重創
雖然現在韓國將“最優出口產品”這個稱呼用在了如日中天的半導體行業上,但就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頭幾年,這個美稱還是造船業的“專屬名詞”。
追溯至11年前(2007年)的5月,韓國造船業當月出口金額創下了4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想當年,韓國造船業一度占據全球造船市場份額的40%、六家韓國船企躋身全球十大造船企業之列。
盡管當時中國以33%、日本以25%的市場占有率猛烈追擊,但仍無法與“造船強國大韓民國”相提并論。
然而,韓國造船業這種遙遙領先的大好局勢在2008年戛然而止。這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開始沖擊全球出口經濟,造船業遭受波及,造船強國韓國自然也未能幸免——2007年,韓國的新船訂單量為5252艘;到2008年,大幅減少到3381艘;到2009年更少,僅剩1258艘。
在需求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造船企業不斷增多也是韓國造船業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就在2005-2006年造船業鼎盛繁榮之時,新船訂單還沒來得及集中到大型造船企業,造船價格已經飛漲,很多企業爭先恐后地投身到“能印錢的造船業”,韓、中等國的中小造船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然而,恰在此時,經濟快速跌入困難期,整個造船業形勢急劇惡化,訂單量驟減打開了造船業低價競爭的“潘多拉魔盒”。由此,造船業第一次危機的原因是經濟下降的大周期里供需不一致的不斷擴大所造成的。
轉戰海工,市場先揚后抑再遭打擊
全球船舶市場需求劇減,導致韓國大部分造船企業不得不另謀生計。造船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有訂單,意味著數萬名職工拿不到工資,很快就會出現一支失業大軍,經營壓力和企業動蕩促使韓國造船企業將目光快速轉向了海洋工程裝備市場。
就在新船訂單量開始驟減的2008年,世界原油價格急劇飆升,每桶在100美元上下波動。油價走高,油田開發的投資者不斷增多。只要原油價格超過50~60美元,海工裝備產業就被視為“賺錢的生意”,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在不斷加大投資力度。
值得肯定的是,在一段時間內,海洋工程裝備訂單激增抵銷了船舶訂單驟減給韓國造船企業帶來的影響。
但是,與新船訂單量受全球經濟和貿易需求影響一樣,海洋工程裝備的訂單與油價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2014年,油價開始急劇下降,由最高的115美元/桶下降到近50美元/桶,訂造了大批海洋工程裝備的企業開始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取消訂單或者要求延遲交貨。
在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中,韓國造船企業擁有的主要是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能力,而海洋工程裝備的大量配套設備還需從國外企業購進。海洋工程裝備耗資巨大,訂購一座大型裝備動輒需要高達數億美元的高昂費用。
為了建造這些海工裝備,船企投入了巨資,如果不按時交付,造船企業的人工費用和融資成本等負擔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些損失在2015年、2016年如實反應在韓國各家造船企業的賬簿上。
韓國造船業“三巨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也都在這輪“創業”中創下了以兆韓元為單位的赤字記錄。海工裝備需求持續減少,更雪上加霜的是,油價不斷下跌,韓國造船業受到了更大的沖擊。
蕭條結束,撐過寒冬迎來春天?
造船業的嚴重蕭條,對船企勞動關系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所在的巨濟和蔚山地區大幅減員。僅蔚山地區就業保險投保人數就從2013年的6.1萬人減少到2017年8月的3.8萬人;同期,巨濟地區就業保險投保人數從9.3萬人下降到8.1萬人。
目前,自2008年開始蔓延的大蕭條在各方面均已出現結束的信號。
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調研顯示,全球貿易量呈現出上升趨勢,預計未來10年間,船舶貿易量年均可達1200億美元的規模,是2016年全球新船訂單量的3倍以上。
與此同時,隨著眾多中小造船企業的消失,全球造船產能相比2012年減少了40%。對于撐過了嚴酷冬季的韓國造船業來說,春天正在悄然靠近。
相關文章
-
2017年船舶行業前景預測分析
中國的船舶制造正在從泡沫和臃腫的船舶市場向專業化和精細化轉變;中國造船人在從比較功利的處事方法里努力恢復他們對于船舶的最初的浪漫情懷;中國的船舶人是勇敢的改革者。近日,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當前船舶行業正處于加速探底的結構調整期,我國通過此前的淘汰、消化、整
-
中國造船業何以驚嘆世界
逐步邁向高附加值長期以來,談到中國造船業,不少人總會將其與低附加值聯系起來,但如今人們或許該改變改變這一看法了。以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集裝箱船訂單為例,《中央日報》網站報道就表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船只要求同時具備傳統廉價丙級鍋爐油和環保燃料液化天然氣驅動系統,屬于雙燃料系統的高附加價值船只而非廉價船舶。因此,在這個訂單上落選,更令韓國感到五味雜陳。事實上,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造船業正逐步從
-
破產并購繼續!中國造船業加速去產能
雖然近期新船訂單不斷,船市開始顯現復蘇跡象,但中國造船業依然面臨新船訂單量下滑和難以解決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的合并被視為行業的必然趨勢。從2011年中國前10家船企交付量占比35%到2016年53%,再到2020年必須達到70%,中國造船業的產能合并依然將繼續,這也意味著未來還將有更多船廠將停產、破產或被并購。2020年全國前10家船企完工量目標占全國總量70%有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6年
-
“南北船”合并風聲再起
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南北船合并猜測或許將迎來新的進展,不久前,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談到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問題時指出,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造船等領域的戰略性重組,持續推動海工設備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南北船合并猜測或許將迎來新的進展,不久前,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談到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問題時指出,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造船等領域的戰略性重組,持續推動海工設備等領域的專業
-
集裝箱船大型化是必然趨勢還是即將結束?
船舶大型化是未來發展必然趨勢還是即將到達終點,關于集裝箱船大型化的發展趨勢再次引發業內的爭議。觀點一:集裝箱船大型化趨勢恐將持續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12000TEU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船隊運力年均增速達到48.6%。業內人士認為,船舶大型化是未來發展必然趨勢。隨著技術改進、能源結構改變,集裝箱船可能會作為海上浮式倉儲中心,按這一發展趨勢,集裝箱船大型化趨勢恐將持續。隨著世界經濟趨于全球化及
-
韓國的造船業為何變得困難重重?
STX造船海洋艱難結束法庭管理程序、現代重工開始裁員、三星重工因資金不足追加發行了股票……造船強國韓國的造船業為何變得困難重重?危機突襲,引發“訂單斷崖”遭重創雖然現在韓國將“最優出口產品”這個稱呼用在了如日中天的半導體行業上,但就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頭幾年,這個美稱還是造船業的“專屬名詞”。?追溯至11年前(2007年)的5月,韓國造船業當月出口金額創下了49億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
-
中國造船業是威脅?歐洲船企要建統一戰線
歐洲造船業正在面臨嚴峻的威脅,德國船企日前呼吁歐洲加強協調合作,防止亞洲,特別是中國,對歐洲高端船舶建造市場的滲透。VSM呼吁歐洲船企要聯合行動來自德國造船和海洋技術協會(VSM)發布的年度報告稱,亞洲同行正越來越瞄準高技術和專業的細分造船,這些領域是歐洲船廠向亞洲喪失傳統新造船市場后開發的。VSM總經理Reinhard Lüken專門提到了中國。他表示:“討論的話題已經從只關注中國提供的機會,轉
-
造船業風向變了:頭部玩家時代來臨
機械的轟鳴聲,在江蘇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的新區內響徹不停,巨大的龍門吊,時不時將厚實的鋼材運送往返。這家訂單充足的造船企業,忙碌喧囂是平時的常態。然而,更多的造船企業還在缺乏訂單的泥潭里掙扎。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造船業訂單大幅下降。1-3月,我國承接新船訂單45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0.4%;3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42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0%,比2018年底下降5.6